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

自由之路,自由之愛

自由之路,自由之愛 ( 4/8/06)

從1990年起,每年四月,在台灣就有一個特別的紀念日子。 1989年4月7日這一天,堅持護守言論自由,堅決抵抗國民黨政府拘提的鄭南榕,引火自焚,殉道於他「自由時代」雜誌總編輯的辦公室內。他求仁得仁,以一 位思想的行動家自許,求道得道。從此,鄭南榕成為台灣追尋自由的象徵,在台灣民主改革運動史留下動人的印記。

鄭南榕在發生美麗島高雄事件以後的1980年代,創辦「自由時代」系列周刊以及叢書出版社。唸哲學的他,不但思考自由的意義,也付諸 實踐的行動。經歷戒嚴時期到解嚴時代,他主持的雜誌和當時許多非國民黨的黨外雜誌一樣,常常被查禁、沒收、停刊。但他持續不懈,一本接一本,一冊接一冊, 突破困境。就是這樣力量的結合,促成了1980年代台灣的民主改革之路。報禁開放,黨禁開放,自由在開放中被實現,成為台灣人民的禮物。「生命誠可貴,愛 情價更高;若為自由故,兩者皆可拋」西方社會這種信念在台灣,也因為鄭南榕的犧牲而彰顯。但鄭南榕自焚時,只有42歲,正當英年。當年,他的遺孀葉菊蘭在 廣告界服務,唯一的女兒竹梅還未就讀學校。如今,葉菊蘭己經歷多屆國會議員,並擔任過行政院副院長、交通部長、客家委員會主委,現今代理高雄市長。而竹梅 在大學畢業後修得法律、公共行政雙學位,正在美國深造。17年內,台灣的政治更是改變了國民黨一黨統治,形塑著民主化、自由化的形勢。

回想當年,鄭南榕是因為在「自由時代」刊載當時旅日學者許世楷教授的「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」,而被以涉嫌叛亂偵查,並加以拘提,導致 鄭南榕選擇犧牲己命。放在當下的政治條件,這簡直是一件不能想像的事。一個正常民主國家,人民當然有權對國家的憲法形成進思辯。何況,在德國有所謂「憲法 是人民許諾給國家的情書,詳細地訴說著人民對國家的愛」的說法,怎會有因寫給國家情書被以涉嫌叛亂而致犧牲生命的事。

但是,民主改革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形成的。一個國家的人民不能只是追求經濟滿足,還要追求精神的滿足。自由就是精神,自由也是民主國家 國民不能缺少的權利,是民主的必要條件。在經濟發展之路有相當成果的台灣人民追求自由、民主,也追尋國家的正常化。除了民權、主權之外,也追尋人權。這與 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逐步發展之際,卻缺少對於自由、民主、人權的追尋,有很大的不同。從台灣看中華人民共和國,如果中國只有經濟成長,沒有自由、民 主、人權的開展,不會是令人尊敬的現代文明國家。

4月7日這一天,許多人會到鄭南榕的紀念會館去追悼他,也有許多人到金山海邊的鄭南榕紀念墓園悼念他。在他的墓園,一座「自由之翼」 紀念碑,以銅雕的形式彰顯了像是被焚燒的群體伸展出昇華之翼的姿勢,紀念他的人們,在墓園穿越「自由之翼」紀念碑,並駐足撫靠紀念碑。靜靜地撫靠著紀念鄭 南榕的「自由之翼」紀念碑,可以體認、感念到台灣自由之路形成過程滴滴的血淚,如今成為振翅鼓動的希望之聲。


資料來源:中央廣播電台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