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

自由之路,台灣之魂

自由之路,台灣之魂 ( 4/7/07)

李敏勇

四月七日,因一九八九年鄭南榕為言論自由的自焚殉道而具有象徵意義。鄭南榕這位殉道者,不只是一般所稱的「烈士」,而是具有「聖者」條件的真正「自由人」。

論者說:「在台灣與中國的歷史中,烈士不少,但他們的死亡大都是消極死亡。…積極死亡的案例卻很少,特別是當事人在可以不死的情況下,仍為了堅持特定的價值觀而選擇死亡,…」(張錫模:〈自由人的共同體〉╱《自由10講》玉山社)

因而,「一個國家並不是由於土地肥沃,而是由於自由,才被認為是文明的。」孟德斯鳩這句話,被引述來期許台灣追求的國家意涵。

在台灣,因為戰後國民黨的中國性殖民體制,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人民大多是不自由的。這不只是法律地位的問題,而已成為人格特質。不只早 先居住於這個島嶼的台灣人,戰後隨國民黨統治權力的新住民也一樣「逃避自由」。這樣的社會病理其實是對於「權利」與「責任」的雙重性拋棄,丟棄人的文化價 值而逃避在經濟的物質條件裡。因而經濟的繁榮並未真正帶來福祉,並未轉化為促進文化振興,改革政治。

從前,因政治壓迫屈服於國民黨中國,現在因經濟利誘屈從於共產黨中國。某些卑鄙與邪惡的人性,源於長期的社會病理,起因是政治。若說國民黨統治台灣之惡,莫過於此種對人性的破壞,比起權力壟斷,利益掠奪,這樣的破壞更為嚴重。

鄭南榕的殉道,啟示了從「命運共同體」到「自由人共同體」的進步論。前者講求集體性,意涵著民族的或國家的,這當然是台灣的課題,但後者講求的是個體性,意涵著自由人與自由人的建構,更是憧憬的目標。

進步的台灣國家條件,必須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人民不分族群共同走出不自由的牽絆。不只為了建立一個台灣的國家,而是建立一個有自由人格的美麗國家。

這一天,應該是言論自由紀念日,也同時是文化節。

(作者李敏勇,詩人)


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